钢易通平台欢迎您! 请登录 免费注册
用户中心 钢易通首页 帮助中心 意见箱
平台产品
移动端 官方微信 服务热线:400-660-7558
发布需求
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成功并网投产
2023-05-22 来源:央视新闻
摘要
小编引言:5月20日,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成功并入文昌油田群电网,正式为海上油气田输送绿电。这标志着我国深远海风电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海油观澜号”位于距海南文昌136公里的海上油田海域,由风力发电机、浮式基础、系泊系统和动态缆组成,装机容量7.25兆瓦,其产生的绿色电力通过1条5公里长动态海缆接入海上油田群电网。投产后,年均发电量将达2200万千瓦时,全部用于油田群生产用电,每年可节约燃料近1000万立方米天然气。

 

 

中海油湛江分公司文昌13-2油田总监 唐新国:为保证油田群电网能够持续平稳运行,文昌油田群打造“风电+气电+智慧电网”,将油田群的4个燃料电站与“海油观澜号”风电平台融合成一个整体,实现了风电与油田电能的统一控制和管理,确保油田微电网的可靠与稳定。

 

海上油田电力系统是海上油气平台的动力命脉,日常生产作业和生活基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需要靠其提供稳定的电源。目前国内外海上油田均采用了化石能源提供电能。文昌油田群电网通过多个油田的电力组网实现了海上油气电力高稳定性需求,同时通过接入大容量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为未来海上油气田高比例利用新能源电力提供依据,是我国打造海上绿色低碳新型电力系统的有效尝试。

 

 

中海油执行副总裁兼新能源部总经理 杨云:希望通过“海油观澜号”的实施,推动我国深远海浮式风电在核心技术、大型海上安装装备以及产业链资源整合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在微电网的稳定运行,打造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实现海洋油气绿色低碳开发。

 

近几年,我国近海风电资源开发利用已趋近饱和,深远海不仅可开发范围更广,风能资源更丰富,风速风频更优质,还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对近海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深远海风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超过20亿千瓦,深远海风电开发潜力巨大,可将成为绿电的主要贡献者。

 

数说我国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示范项目

 

我国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 “海油观澜号”,今年2月23日在青岛完成浮式基础主体工程后启航,经过18天的航行,从青岛运抵珠海。在珠海完成叶片和立柱的组装。 3月26日又从珠海启航,运往海南的文昌海域,进行海上安装和调试。5月6日,全长5000米的动态海底电缆完成敷设,“海油观澜号”正式打通连接文昌油田群的输电“大动脉”,今天成功并入文昌油田群电网。

 

 

“海油观澜号”是我国第一个工作海域距离海岸线100公里以上、水深超过100米的漂浮式风电平台。它的建成投用使我国海上风电的自主开发能力从不到50米提升至100米级水深以上水平,为我国风电开发从浅海走向深远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海油观澜号”最底部是一个三角形浮式基础,由30个钢结构模块组装而成,包括3个边立柱和1个中间立柱,整体边长近90米、高约35米、重量达4000吨。

 

浮式基础上方是高约83米,相当于30层楼高的圆筒形状柱子,柱子上方是重达260吨的机舱,它的作用相当于风机的大脑,可以指挥风机进行转动和变桨操作。

 

 

机舱的前部是直径达158米的叶轮,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大风车叶片”,叶轮的扫风面积相当于2.7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风带动3只大叶片使机舱中的发电机转动,生成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

 

“海油观澜号”装机容量7.25兆瓦,投产后年均发电量可达2200万千瓦时,每年将节约燃料气近1000万立方米,可满足3万中国人一年的用电需求。

 

 

关键词: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上汽油田,绿电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钢易通”的所有作品,均为钢易通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站稿件,需经书面授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钢易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钢易通)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并提供真实、有效的书面证明。我们将在核实后做出妥善处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