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易通平台欢迎您!
请登录
免费注册
用户中心
钢易通首页
帮助中心
意见箱
平台产品
钢易智企
|
系统登录
钢易智造
钢易智询
钢易智客
移动端
官方微信
服务热线:400-660-7558
产能
产能
订单
资讯
企业
产品
会展
标准
教程
文献
技术
搜索
发布需求
首页
产能市场
订单市场
资讯
钢易头条
行业动态
企业新闻
市场行情
政策解读
平台新闻
企业
产品
直播中心
知识中心
会展
产能地图
上海苍茂实业有限公司
商品详情
企业店铺
产品中心
清洗机,机器人
参考价:
¥1001.87
具体成交价以合同协议为准
产品型号:
清洗机,机器人
品牌:
--
厂商名称:
上海苍茂实业有限公司
所在地:
--
联系电话: 登录可见
询价
联系时,请告知来自
钢易通
扫一扫
手机查看该产品
企业档案
上海苍茂实业有限公司
设备企业
主营业务:
--
所属地区:
--
详细地址:
上海市奉贤区金碧路1990号1层
主要市场:
--
联系人:
林丽芬
联系电话:
登录可见
产品详情
布边刷家用器人清洗设备清洗机全自动扫地机智能机器人'
相关信息
欢迎咨询
...技术总负责,以国内设备制造企业参与合作设计、合作制造的方式引进了冶金重大成套设备。
四阶段是1994~2002年,设备引进以业主为主,外商直接对工程所需工艺设备总包。
五布边刷家用器人清洗设备清洗机全自动扫地机智能机器人段是2002年至今,国内部分机械企业与钢铁企业联手,如鞍钢和一重合作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的1700毫米热连轧和1780毫米冷连轧两套大型成套设备等。该项目的成功建设,标志着我国已突破并掌握了连轧成套设备的制造技术、工艺生产控制技术这两大技术,并能灵活地将这两大技术匹配和应用于实际生产工艺中。
作为行业内一直从事冷轧设备工艺研究的专家,一重副总工程师蒋金水在其草拟的关于我国冷连轧设备研发情况介绍中提到,“我国目前已有多套大型冷连轧机,但仍旧满足不了国内对高质量冷轧带钢的需求。由于国内的冷连轧机多数采用由国外公司总包、国内合作制造的方式,国内的轧机制造公司都掌握冷连轧机的技术。但实践证明,国内自主建设大型冷连轧机组是完全可能的。如项目的总体设计方面国内基本上已经过关,一些冶金设计院和设备制造厂都具备这个能力。在设备的设计及制造方面,国内机械制造厂具备了冷连轧机的机械成套能力(包括机组的机械及液压设备设计、机电功能说明的设计及电气系统的设计)。”
由此可见,目前国内大型冷、热连轧成套设备的自主成套设计已经完全可以实现。李昌荣认为,国内设备制造企业平均每年生产两套冷、热连轧设备是可以实现的,已基本能满足国内用户企业的需求。他说:“鞍钢是很好例子,目前该厂的冶金设备基本由一重提供,电气由西门子提供。”
对此,首钢设计院轧钢系统专家赵锡浩表示,由钢铁企业提出任务和要求,与机电设备制造厂和科研院所共同研发,并由上级有关领导机关负责协调联合攻关,是目前国际上采用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方式。他强调,任何技术的创新发展都是由市场和用户决定的,技术装备的研制需要钢铁企业和工厂紧密合作,尤其在软件上更是如此。
频频与用户擦肩而过国产设备有价无市处境尴尬
李昌荣向记者介绍,目前国产冷、热连轧设备的价格与国外设备相比,还不到国外的70%,有的甚至只有一半,单台设备差价大约在2亿~3亿元。但很多主要的用户并不买账,以至于国产设备陷入有价无市的尴尬境况。当前,国内多数机械制造企业的付出与回报是不成正比的,这在分析用户的设备使用情况中不难发现。
以宝钢这样的用户为例。截至目前,宝钢共有五套冷连轧设备。上世纪80年代末,其套2030毫米冷连轧设备是全部引进德马克技术装备,上海重机厂承担大约40%重量的设备制造;1994年,其二套1420毫米冷连轧设备,由西马克技术总负责,一重与之合作供货,承担大约65%重量的设备制造;1997年其三套1500毫米冷连轧设备,由日立技术总负责,二重与之合作,承担约70%的重量制造;2003年其四套1880毫米冷连轧设备,由日立技术总负责,一重与之合作,承担90%的重量制造;五套1750毫米冷连轧设备由西马克技术总负责,一重与之合作,承担90%左右的重量制造。
谈及一重与宝钢的三次合作经历,蒋金水表示,“整个过程中,中方的合作参与为国内用户节约40%的成本,虽然后期我们已经承担90%左右重量的制造任务,但我们实现的产值也不过65%。”
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用户还是不愿意选择国产设备。以至于在国内招标中,国产设备总是与用户擦肩而过。赵锡浩提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我们也不能搞万事不求人的建设和研发模式,个别专用设备和部件也不排除到国外相关厂采购,重型轧制线的重要设备应走研发集成的道路。而目前我国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还不能彻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一方面互相保密,不愿意也不懂得如何进行部门间的分工与合作;另一方面怕承担风险与责任,宁可多花钱,也不愿意进行自主化的创新尝试。业内专家指出,冷、热布边刷家用器人清洗设备清洗机全自动扫地机智能机器人轧设备的国产化需要机械制造企业、用户(以钢厂为主)及大型冶金设计院的通力合作,他们在整个冷、热连轧自主化链条上一不可。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用户的不信任,冷、热连轧设备的市场失,是业内人士为头疼的问题。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重工)的相关人士对记者说:“目前国内相关用户选进口而不选国产,大致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像宝钢这样规模的企业,它所要求的设备生产水平都是世界的,尽管国内机械制造企业在冷、热连轧方面已经完全能独立成套,但钢厂从其自身的角度考虑,还是对国内企业不能完全‘放心’;一种情况是大中型钢铁企业,他们拒绝国产设备,主要是领导层的决策(不信任国产)问题,这其中不排除某些企业决策者承担风险和责任。因此,他们宁愿多花十几亿元来买进口设备,也不愿承担不必要的技术风险。”
针对部分用户企业不信任国产,又遮遮掩掩,在招投标方面屡屡“出招”的问题,该人士认为像宝钢这样的企业,代表着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水平,它对设备技术含量要求非常高,因此选择国外企业与国内企业合作为其提供设备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某些大中型钢铁企业而言,中国企业的产品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其要求。他们对国产设备的不信任,可能也与企业自身的组织能力有关,包括企业的管理水平及技术底蕴。对于如何解决该问题,专家认为不仅需要用户方面观念的转变,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与引导。
彻底转变“业主负责制”公平对待国内设备制造企业
“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如果这种情况下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还不能体现意志,那么我国何时才能真正将国产化付诸行动?”李昌荣说,目前我国实现冶金装备国产化的关键,是要给冶金装备,尤其是已经可以自主成套、具有自主的大型冷、热连轧设备一个充分的市场环境,这要彻底转变当前的“业主负责制”。对于他所提到的“业主负责制”,记者也曾多次听到业内人士提起。这其中,主要涉及大型用户企业的观念问题。
李昌荣向记者举例说明了当前我国冷、热连轧市场的国内采购情况:“如近日进行的首钢大规模搬迁,首钢集团很多设备都没选国产,理由是怕国产设备不达标。而对于布边刷家用器人清洗设备清洗机全自动扫地机智能机器人、热连轧设备而言,目前国内冷、热连轧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如鞍钢西区500万吨**钢材基地中2150毫米热连轧机和2130毫米冷连轧机组,是在一重与鞍钢合作的基础上自主设计研发的成功典范。”
而近日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首钢“2250热连轧”与之正好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
在这里,又涉及到了招投标问题。李昌荣介绍,目前的国内冷、热连轧招投标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是合同谈判时间很长,要求交货的时间却很短,这对国内制造企业是不公平的,也不够宽容。对于冷、热连轧设备,如设备机架的制作起码需要3个月的时间,若不及早准备进行加工,根本不能完成任务。
另一方面,是关于谈判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据李昌荣介绍,某些用户对交货的时间要求很明确,外商有时候即使不能完成也会暂时表示他们没问题,而国内企业往往实事求是地表示要求延长2个月。在技术水平方面,外商在介绍情况时会说得很好,表明精度误差可以达到0.01毫米,而实际上是保证正负0.05毫米或0.03毫米。在这些情况下,由于用户了解国内制造企业情况,但不了解国外情况,所以通常会选择国外产品。
“更有甚者,在招投标之前明确要求在外商中选择产品,根本不给国内装备同台竞技的机会。”李昌荣对这种现象表示不能接受。
据了解,宝钢、武钢、鞍钢近日都准备在南方建厂,冷、热连轧设备的需求自然很大。从成本上看,国内冷、热连轧设备还不到国外产品的70%,有的只有一半,因此一套连轧设备国产化可以节省2亿~3亿元的投资。
“而三家大的钢铁企业中,除了鞍钢国产化力度较大外,其他用户的设备还有进口倾向。”对此,业内专家不布边刷家用器人清洗设备清洗机全自动扫地机智能机器人担忧,如果国内制造企业再次丧失这样的机会,对于我国冶金设备国产化工作而言将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相关部门需严把“审批关”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亟待政策支持
“之前,我国曾提出以市场换技术,旨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然而,结果并未完全如愿,有的市场让出去了,技术却没引进来。”对于该问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规划与市场部副主任冯宝珊认为,目前盾构机市场而言,被进口产品垄断完全是因为国内相关部门在审批方面没把好关。她建议,实行捆绑招标是解决市场换技术,也是实现重大装备国产化的重要途径。
冷、热连轧成套设备与盾构机的情形相似。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说:“很多大型钢铁企业上设备,前期大多有投资,而后期均由自己出资。如宝钢,其二期工程开始由企业自己投资。为了保证设备的国际先进性,一些钢铁企业宁可出高价买国外的品牌设备。是说,人家花的是自己的钱怎么管?所以只能在项目审批方面把好关。”李昌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同样认为,目前地方企业上项目的钱多由地方财政提供,地方为了保证质量,快见效益,抑或谋求其他方面的利益,很多时候都趋向进口。
谈到政府审批,不能不提到我国的“进口免税”问题。
作为“隧道掘进机关键零部件进口免税清单”研讨的专家组成员,李昌荣表示,以前大型冶金设备,包括冷、热连轧设备实施的都是成套设备进口免税,零部件进口反而缴税,这恰恰违背了我们鼓励国产化的初衷。
他说:“在进口免税的政策制定方面,有关部门并未征求制造部门的意见,仅仅听从用户单方面的意见,‘进口审查’程序,这是很不合理的。”他同时指出,在大型冶金设备的引进方面,有些产品不只进口一台,经常出现同一产品进口很多台的现象,这些都延缓了我国冶金设备国产化的进程。
有专家指出,近几年来我国冶金行业设备引进的投资居高不下,有些时候布边刷家用器人清洗设备清洗机全自动扫地机智能机器人占到钢铁总投资的45%。对此,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周传典对此曾专门强调:“引进政策加以变革正当其时、刻不容缓!”
“50多年来,引进技术在大型钢厂中已相成风,一时难以改变。甚至在某些设备制造企业有不少创新的情况下,一部分钢厂直到目前还是不用国内已有的技术而去引进。”周传典在其所作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国产化步伐缓慢的主要症结。
谈到政府把关问题,汪建业建议,除了税收优惠政策之外还应把鞍钢采用本国技术的技改经验及路径树立成钢铁界技改的榜样,为国内钢铁企业设备国产化指明方向。同时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政策以确保重大装备国产化措施的顺利实施。
税务总局:今年契税收入预计近900亿元
记者27日从税务总局获悉,今年契税收入预计近900亿元,契税已从一个小税种一跃而为较大的税种,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增长点。
契税和耕地占用税是房地产税收中两个主要税种。税务总局数据显示,“十五”期间,耕地占用税、契税“两税”收入由2000年的180亿元增至2005年的870亿元,年均增长约37%,高于全国税收收入平均增幅;特别是契税,从2000年的143亿元增至2005年的730亿元,年均增长39%。
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说,近年来各地税务机关加强“两税”征管,同时推行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房地产领域各环节税源管理得到显著加强,各项税收收入显著增长。
数据显示,2005年,“两税”收入合计达870亿元,已经超过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开时农业“五税”的收入规模,三年内“两税”收入翻了一番多。今年1至9月,“两税”收入合计741亿元,预计全年收入将达到元左右。
国产设备有价无市制造企业渴望成长空间
宁波钢铁有限公司冷轧部组长韩先生与太原钢铁(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室主任曹先生对国内连轧技术的担忧不是个例。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无论是“2250热连轧”还是2140毫米冷连轧项目,国产设备终落标的主观原因都只有一个,是用户对国产冷、热连轧设备技术水平的不信任。
敢为天下先步其后尘者却
“冷、热连轧项目从2000年起步到现在,可以说是冶金装备领域发展比较快的项目,这与有鞍钢这样大力支持的用户,有刘这样勇于承担风险和责任的开明的用户领导是分不开的。”在今年8月28日召开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经验交流会上,一位行业内长期从事冶金设备研发的老专家对记者如是说。但他同时表示,如果说刘是个吃螃蟹的人,那么步其后尘者却几乎。这位老专家说,在现有的大型冶金设备用户中,像刘这样敢于承担风险和责任的领导其实并不多。
在这次经验交流会上,一重与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合作自主研发的冷、热连轧项目作为国产冶金装备自主研发获得成功的典型案例,被安排为企业代表经验交流的讲。同时,他们日前联合自主研发的鞍钢西区500万吨**钢材基地中2150毫米热连轧机和2130毫米冷连轧机组,也被作为国产化项目的代表重点推介。业内人士认为,这足以见得有关部门对冷、热连轧项目自主研发的重视及该典型案例的影响力。
然而,在近日召开的一个冶金系统的内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仍然在激烈地探讨着一个非新非旧的话题:一面是冷、热连轧的自主化案例及成功经验在大力推广,一面是某些大型冶金设备用户仍在大肆进口。那么,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冷、热连轧设备的国产化步伐?
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国内该领域颇具建树的多位专家、者,并深入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内部,与相关企业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在记者了解到的情况中,涉及多的话题仍是用户不信任、市场失的问题。由于受旧观念、相关体制的制约,以及某些起决策作用的不愿意、没勇气承担风险与责任,以致冷、热连轧项目国产化步伐依然步履蹒跚,这几乎是被采访者共同的慨叹。
中国重型机械行业协会工程师李昌荣对此也很是担忧。他指出,由于用户的不信任,国内不同钢厂重复引进的问题仍很严重,且不同钢铁企业纷纷引进不同的工艺设备,由此我国曾一度被称为“钢铁工业的博览会”。
追本溯源,难道是国产设备尚不能跟上国内冶金工业的发展速度,以至于我们的用户企业都迫不得已地去花高价钱买进口设备?事实并非如此,业内专家认为,经过50多年的发展,当前国内的冷、热连轧设备自主化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国内企业成套能力基本过关国产化之路却依然步履蹒跚
按理说,我国冶金设备国产化起步较早。据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汪建业介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和各部门十分重视冶金工业发展和冶金设备的本地化,但当时受历史境况的限制,过程比较坎坷。
据介绍,我国冶金设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阶段为19年以前,冶金设备本地化以仿制前苏联设备为主。二阶段是1965~1972年,冶金设备本地化以建设当时重大的40工程(即攀钢)为依托,重型设备制造企业与钢铁企业、工艺设计院紧密合作,提供了新建的攀枝花钢铁公司的全部成套设备和单体设备。
三阶段是1978~1994年,以建设宝钢一、二期工程为代表,由外方技术总负责,以国内设备制造企业参与合作设计、合作制造的方式引进了冶金重大成套设备。
四阶段是1994~2002年,设备引进以业主为主,外商直接对工程所需工艺设备总包。
五阶段是2002年至今,国内部分机械企业与钢铁企业联手,如鞍钢和一重合作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的1700毫米热连轧和1780毫米冷连轧两套大型成套设备等。该项目的成功建设,标志着我国已突破并掌握了连轧成套设备的制造技术、工艺生产控制技术这两大技术,并能灵活地将这两大技术匹配和应用于实际生产工艺中。
作为行业内一直从事冷轧设备工艺研究的专家,一重副总工程师蒋金水在其草拟的关于我国冷连轧设备研发情况介绍中提到,“我国目前已有多套大型冷连轧机,但仍旧满足不了国内对高质量冷轧带钢的需求。由于国内的冷连轧机多数采用由国外公司总包、国内合作制造的方式,国内的轧机制造公司都掌握冷连轧机的技术。但实践证明,国内自主建设大型冷连轧机组是完全可能的。如项目的总体设计方面国内基本上已经过关,一些冶金设计院和设备制造厂都具备这个能力。在设备的设计及制造方面,国内机械制造厂具备了冷连轧机的机械成套能力(包括机组的机械及液压设备设计、机电功能说明的设计及电气系统的设计)。”
由此可见,目前国内大型冷、热连轧成套设备的自主成套设计已经完全可以实现。李昌荣认为,国内设备制造企业平均每年生产两套冷、热连轧设备是可以实现的,已基本能满足国内用户企业的需求。他说:“鞍钢是很好例子,目前该厂的冶金设备基本由一重提供,电气由西门子提供。”
对此,首钢设计院轧钢系统专家赵锡浩表示,由钢铁企业提出任务和要求,与机电设备制造厂和科研院所共同研发,并由上级有关领导机关负责协调联合攻关,是目前国际上采用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方式。他强调,任何技术的创新发展都是由市场和用户决定的,技术装备的研制需要钢铁企业和工厂紧密合作,尤其在软件上更是如此。
频频与用户擦肩而过国产设备有价无市处境尴尬
李昌荣向记者介绍,目前国产冷、热连轧设备的价格与国外设备相比,还不到国外的70%,有的甚至只有一半,单台设备差价大约在2亿~3亿元。但很多主要的用户并不买账,以至于国产设备陷入有价无市的尴尬境况。当前,国内多数机械制造企业的付出与回报是不成正比的,这在分析用户的设备使用情况中不难发现。
以宝钢这样的用户为例。截至目前,宝钢共有五套冷连轧设备。上世纪80年代末,其套2030毫米冷连轧设备是全部引进德马克技术装备,上海重机厂承担大约40%重量的设备制造;1994年,其二套1420毫米冷连轧设备,由西马克技术总负责,一重与之合作供货,承担大约65%重量的设备制造;1997年其三套1500毫米冷连轧设备,由日立技术总负责,二重与之合作,承担约70%的重量制造;2003年其四套1880毫米冷连轧设备,由日立技术总负责,一重与之合作,承担90%的重量制造;五套1750毫米冷连轧设备由西马克技术总负责,一重与之合作,承担90%左右的重量制造。
谈及一重与宝钢的三次合作经历,蒋金水表示,“整个过程中,中方的合作参与为国内用户节约40%的成本,虽然后期我们已经承担90%左右重量的制造任务,但我们实现的产值也不过65%。”
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用户还是不愿意选择国产设备。以至于在国内招标中,国产设备总是与用户擦肩而过。赵锡浩提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我们也不能搞万事不求人的建设和研发模式,个别专用设备和部件也不排除到国外相关厂采购,重型轧制线的重要设备应走研发集成的道路。而目前我国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还不能彻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一方面互相保密,不愿意也不懂得如何进行部门间的分工与合作;另一方面怕承担风险与责任,宁可多花钱,也不愿意进行自主化的创新尝试。业内专家指出,冷、热连轧设备的国产化需要机械制造企业、用户(以钢厂为主)及大型冶金设计院的通力合作,他们在整个冷、热连轧自主化链条上一不可。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用户的不信任,冷、热连轧设备的市场失,是业内人士为头疼的问题。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重工)的相关人士对记者说:“目前国内相关用户选进口而不选国产,大致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像宝钢这样规模的企业,它所要求的设备生产水平都是世界的,尽管国内机械制造企业在冷、热连轧方面已经完全能独立成套,但钢厂从其自身的角度考虑,还是对国内企业不能完全‘放心’;一种情况是大中型钢铁企业,他们拒绝国产设备,主要是领导层的决策(不信任国产)问题,这其中不排除某些企业决策者承担风险和责任。因此,他们宁愿多花十几亿元来买进口设备,也不愿承担不必要的技术风险。”
针对部分用户企业不信任国产,又遮遮掩掩,在招投标方面屡屡“出招”的问题,该人士认为像宝钢这样的企业,代表着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水平,它对设备技术含量要求非常高,因此选择国外企业与国内企业合作为其提供设备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某些大中型钢铁企业而言,中国企业的产品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其要求。他们对国产设备的不信任,可能也与企业自身的组织能力有关,包括企业的管理水平及技术底蕴。对于如何解决该问题,专家认为不仅需要用户方面观念的转变,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与引导。
彻底转变“业主负责制”公平对待国内设备制造企业
“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如果这种情况下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还不能体现意志,那么我国何时才能真正将国产化付诸行动?”李昌荣说,目前我国实现冶金装备国产化的关键,是要给冶金装备,尤其是已经可以自主成套、具有自主的大型冷、热连轧设备一个充分的市场环境,这要彻底转变当前的“业主负责制”。对于他所提到的“业主负责制”,记者也曾多次听到业内人士提起。这其中,主要涉及大型用户企业的观念问题。
李昌荣向记者举例说明了当前我国冷、热连轧市场的国内采购情况:“如近日进行的首钢大规模搬迁,首钢集团很多设备都没选国产,理由是怕国产设备不达标。而对于冷、热连轧设备而言,目前国内冷、热连轧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如鞍钢西区500万吨**钢材基地中2150毫米热连轧机和2130毫米冷连轧机组,是在一重与鞍钢合作的基础上自主设计研发的成功典范。”
而近日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首钢“2250热连轧”与之正好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
在这里,又涉及到了招投标问题。李昌荣介绍,目前的国内冷、热连轧招投标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是合同谈判时间很长,要求交货的时间却很短,这对国内制造企业是不公平的,也不够宽容。对于冷、热连轧设备,如设备机架的制作起码需要3个月的时间,若不及早准备进行加工,根本不能完成任务。
另一方面,是关于谈判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据李昌荣介绍,某些用户对交货的时间要求很明确,外商有时候即使不能完成也会暂时表示他们没问题,而国内企业往往实事求是地表示要求延长2个月。在技术水平方面,外商在介绍情况时会说得很好,表明精度误差可以达到0.01毫米,而实际上是保证正负0.05毫米或0.03毫米。在这些情况下,由于用户了解国内制造企业情况,但不了解国外情况,所以通常会选择国外产品。
“更有甚者,在招投标之前明确要求在外商中选择产品,根本不给国内装备同台竞技的机会。”李昌荣对这种现象表示不能接受。
据了解,宝钢、武钢、鞍钢近日都准备在南方建厂,冷、热连轧设备的需求自然很大。从成本上看,国内冷、热连轧设备还不到国外产品的70%,有的只有一半,因此一套连轧设备国产化可以节省2亿~3亿元的投资。
“而三家大的钢铁企业中,除了鞍钢国产化力度较大外,其他用户的设备还有进口倾向。”对此,业内专家不无担忧,如果国内制造企业再次丧失这样的机会,对于我国冶金设备国产化工作而言将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相关部门需严把“审批关”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亟待政策支持
“之前,我国曾提出以市场换技术,旨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然而,结果并未完全如愿,有的市场让出去了,技术却没引进来。”对于该问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规划与市场部副主任冯宝珊认为,目前盾构机市场而言,被进口产品垄断完全是因为国内相关部门在审批方面没把好关。她建议,实行捆绑招标是解决市场换技术,也是实现重大装备国产化的重要途径。
冷、热连轧成套设备与盾构机的情形相似。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说:“很多大型钢铁企业上设备,前期大多有投资,而后期均由自己出资。如宝钢,其二期工程开始由企业自己投资。为了保证设备的国际先进性,一些钢铁企业宁可出高价买国外的品牌设备。是说,人家花的是自己的钱怎么管?所以只能在项目审批方面把好关。”李昌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同样认为,目前地方企业上项目的钱多由地方财政提供,地方为了保证质量,快见效益,抑或谋求其他方面的利益,很多时候都趋向进口。
谈到政府审批,不能不提到我国的“进口免税”问题。
作为“隧道掘进机关键零部件进口免税清单”研讨的专家组成员,李昌荣表示,以前大型冶金设备,包括冷、热连轧设备实施的都是成套设备进口免税,零部件进口反而缴税,这恰恰违背了我们鼓励国产化的初衷。
他说:“在进口免税的政策制定方面,有关部门并未征求制造部门的意见,仅仅听从用户单方面的意见,‘进口审查’程序,这是很不合理的。”他同时指出,在大型冶金设备的引进方面,有些产品不只进口一台,经常出现同一产品进口很多台的现象,这些都延缓了我国冶金设备国产化的进程。
有专家指出,近几年来我国冶金行业设备引进的投资居高不下,有些时候竟占到钢铁总投资的45%。对此,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周传典对此曾专门强调:“引进政策加以变革正当其时、刻不容缓!”
“50多年来,引进技术在大型钢厂中已相成风,一时难以改变。甚至在某些设备制造企业有不少创新的情况下,一部分钢厂直到目前还是不用国内已有的技术而去引进。”周传典在其所作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国产化步伐缓慢的主要症结。
谈到政府把关问题,汪建业建议,除了税收优惠政策之外还应把鞍钢采用本国技术的技改经验及路径树立成钢铁界技改的榜样,为国内钢铁企业设备国产化指明方向。同时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政策以确保重大装备国产化措施的顺利实施。
税务总局:今年契税收入预计近900亿元
记者27日从税务总局获悉,今年契税收入预计近900亿元,契税已从一个小税种一跃而为较大的税种,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增长点。
契税和耕地占用税是房地产税收中两个主要税种。税务总局数据显示,“十五”期间,耕地占用税、契税“两税”收入由2000年的180亿元增至2005年的870亿元,年均增长约37%,高于全国税收收入平均增幅;特别是契税,从2000年的143亿元增至2005年的730亿元,年均增长39%。
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说,近年来各地税务机关加强“两税”征管,同时推行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房地产领域各环节税源管理得到显著加强,各项税收收入显著增长。
数据显示,2005年,“两税”收入合计达870亿元,已经超过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开时农业“五税”的收入规模,三年内“两税”收入翻了一番多。今年1至9月,“两税”收入合计741亿元,预计全年收入将达到元左右。
2006年三季度全国企业景气调查报告
全国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继续置于130.0以上的景气高位,企业家信心指数平稳上升,表明企业生产经营整体上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企业家对未来经济走势保持良好的信心与预期。
企业景气持续高位运行
三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36.7,与二季度基本持平,比上年同期提高4.7点。从2006年前三季度企业景气运行动态看,整体上维持了2003年下半年以来置于130.0以上的景气高位运行态势,且季度之间波动不大,表明企业生产经营在总体上仍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
一、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持续在景气高位运行。景气指数为156.4,分别比二季度和上年同期提高2.5和1.7点,并连续12个季度位于150.0以上;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59.6、133.1、142.9、139.4、131.2、142.0、132.6、129.3和129.8。与二季度相比,除采矿业、房地产业企业景气分别下降3.0和2.4点,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持平外,其他行业企业景气均有所提高。与上年同期相比,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景气持平,其他行业景气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二、国有企业、联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景气提升。景气指数分别为135.0、126.6和148.0,比二季度提高2.0、8.6和2.9点,比上年同期提高6.8、15.6和5.4点;集体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景气指数分别为110.8、134.6和141.4,与二季度持平,比上年同期提高1.8、4.3和0.6点;私营企业景气指数为130.1,比二季度下降3.8点,比上年同期提高3.0点;股份合作企业、其他内资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15.1和126.3,比二季度和上年同期均有所回落。
三、大中小型企业景气继续保持梯次提升。景气指数分别为156.4、125.0和116.4,与二季度基本持平,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6.7、3.9和1.8点。
四、东中西部地区企业景气同步提高。景气指数分别为139.2、135.2和133.4,与二季度相比,东部、西部分别提高1.0和3.0点,中部持平;与上年同期相比,东、中、西部地区企业景气指数分别提高3.9、5.9和5.8点。
五、试点企业集团成员景气水平明显提高。景气指数为158.8,分别比二季度和上年同期提高11.8和11.1点;重点企业、乡镇企业、上市公司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57.5、136.3和157.9,与二季度相比,乡镇企业景气持平重点企业、上市公司企业景气指数分别提高2.6和2.2点;与上年同期相比重点企业、乡镇企业、上市公司企业景气指数均有所提高。
六、三季度多数分类景气指数呈现环比回落、同比上升的特点。
(一)企业生产景气指数为128.9,比二季度下降2.9点,但比上年同期提高4.1点。其中,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生产景气指数分别为109.0、124.5和147.4,比二季度下降19.5、7.9和5.3点,但高于上年同期4.4、2.5和2.8点;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生产景气指数为159.2,比二季度和上年同期提高21.8和5.7点。工业设备利用率为85.9%,比二季度和上年同期提高0.4和1.4个百分点。
(二)企业销售景气指数为126.5,比二季度下降3.4点,但高于上年同期4.4点。分行业看,采矿业、制造业产品销售景气指数分别为109.1和124.9,房地产业商品房销售景气指数为100.4,比二季度下降10.9、6.9和5.7点,但高于上年同期7.4、3.1和8.3点;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产品销售景气指数、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景气指数分别为158.1和126.4,比二季度提高17.1和4.0点,比上年同期提高4.8和10.2点。
(三)企业订货景气指数为122.9,比二季度回落1.5点,但比上年同期提高3.4点。其中,制造业产品订货景气指数、建筑业工程合同景气指数分别为124.4和127.2,比二季度下降4.6和6.3点,比上年同期提高3.1和2.2点;采矿业产品订货景气指数为126.0,比二季度提高2.6点,与上年同期持平。
(四)企业盈利景气指数为121.5,与二季度持平,比上年同期提高8.1点。分行业看,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社会服务业企业盈利景气指数分别为131.1、124.3、125.9和114.5,比二季度提高6.6、2.9、0.5和3.2点,比上年同期提高5.9、4.8、13.5和2.9点;采矿业、制造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盈利景气指数分别为142.9、119.6、110.4和124.0,比二季度下降5.6、4.4、3.9和3.9点,但比上年同期提高8.9、9.9、8.0和1.4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盈利景气指数为111.9,比二季度提高21.5点,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住宿和餐饮业企业盈利景气水平环比和同比均有所下降。
(五)三季度,企业用工景气指数为113.1,分别比二季度和上年同期提高1.1和4.9点,连续6个季度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社会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用工景气指数环比和同比均有所提高;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用工景气比二季度有所下降,但比上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六)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为120.8,与二季度持平,比上年同期提高3.5点。分行业看,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环比、同比均有所提高;社会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环比、同比均有所回落。制造业、房地产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与二季度持平,建筑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景气下降,但三个行业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采矿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高于二季度,但低于上年同期。
预计四季度,企业生产经营不会出现大幅波动,企业景气指数将与三季度景气水平基本持平,略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企业家信心稳中有升
三季度,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2.6,与二季度基本持平,高于上年同期5.0点。企业家信心指数在前三季度均保持在130.0以上的高位,表明多数企业家对当前及未来宏观经济发展仍保持良好的信心与预期。
一、多数行业企业家信心上升。三季度,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60.5、140.2、132.9、128.0、154.6和131.3,比二季度上升3.0、2.0、2.0、4.5、4.9和4.4点;批发和零售业、社会服务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4.2和135.3,与二季度基本持平;制造业、房地产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8.3和131.0;比二季度下降1.4和1.7点。与上年同期相比,各行业企业家信心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二、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企业家信心较为平稳。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15.8和128.2,与二季度基本持平;国有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34.6、112.9和139.6,比二季度上升3.4、0.4和2.6点;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17.9、129.7和138.3,比二季度下降11.2、3.6和1.3点。与上年同期相比,除股份合作企业外,其他登记注册类型企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均有所提升。
三、中小企业企业家信心稳中有升。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25.7和119.0,比二季度和上年同期均有所提高;大型企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5.6,虽比一季度下降1.3点,但仍持续置于景气高位,比上年同期上升7.8点。
四、西部地区企业家信心明显提高。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2.4,比二季度上升2.3点,比上年同期明显提高6.7点;东、中部地区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33.2和133.0,与二季度基本持平,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所提升。
预计四季度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发展信心比较稳定,企业家信心指数将与三季度大体持平,略高于上年同期。
当前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几个问题
一、企业成本持续增加、购进价格上升,企业控制成本的难度加大。三季度,成本(费用)景气指数为82.7,其中工业生产成本景气指数、建筑业工程结算成本景气指数、批发和零售业经营费用景气指数分别为67.9、63.8和73.2,有九成左右的工业企业、建筑业企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认
布边刷家用器人清洗设备清洗机全自动扫地机智能机器人